
比特币社区因为“到底要不要加车道”吵成了修路派和画线派,吵到最后实在过不下去,干脆各过各的,硬是搞出了比特币现金(BCH)。
这一通操作,好比老爸不愿换WiFi路由器,儿子一怒之下搬出去自己装千兆光纤了……
正当大家还在纠结比特币要不要扩容、怎么扩容的时候,一个日后即将载入史册的少年——V神(Vitalik Buterin)——正端着一锅全新的“区块链大菜”,杀入了舞台中央。
他手中这锅大菜,正是以太坊。
如果说比特币信仰的是一种极简美学:咱就只干一件事——转账,其他的通通靠边站!就像一条不会出错的高速公路:极简、安全,不讲故事、不整活。
那以太坊则完全是另一种画风:
如同一块开放施工的地皮,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建房子、开银行 、设赌场、搞游戏,甚至有人弄了个“云养猫”的项目——CryptoKitties——最后大火出圈。
比特币社区的老工程师们一开始也看不懂,直到后面发现,只有自己在那转账转得飞起,别的链都开始发币、建DAO、搞NFT、炒头像了……
仿佛你还在用功能机打电话,人家智能机已经开始用AI修图……
慢慢地,社区又开始分成了两派。一派继续信仰“比特币是数字黄金”,另一派则投奔了“链上万花筒”的以太坊。
不可否认,比特币选择了最保守的路线,刻意避免太多复杂度:不支持图灵完备、不支持太多脚本逻辑,甚至连智能合约都限制得死死的。
这也成就了它稳定、抗审查、安全至上的优势,成为了全球最具市值的加密资产。
但同时也注定了它无法成为“Web3 的操作系统”。
而这个位置,被Buff拉满的以太坊拿下了,因为,比特币不能做的,它都做了。
比特币曾是“唯一信仰”。但以太坊的成功告诉大家:区块链并不只有一种可能性。
但这一次的“分叉”,并没有输赢,它只是标志着:区块链,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。
一个坚守信仰,一个鼓励实验。
这两条道路,通向同一个方向——自由、去中心化、用户主权的未来。
这一时期,区块链世界逐渐完成了从“单链信仰”向“多链生态”的过渡,正式进入了“百链争鸣”的时代。大家也不再期待一条链包打天下,而是开始接受不同的链承担不同的使命。
这也为后来的加密世界拉开了最为精彩的序幕。















评论 (0)